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48
威望:89 點
金錢:7496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5-06-04
中国门阀世族的诞生与覆灭古代,中国门阀世族的诞生与覆灭:公元905 年白马驿,军阀朱温将30 多位朝廷重臣集体诛杀,并抛尸于黄河,门阀世族被灭。当时的门阀大家族垄断国内的田园、盐铁、劳动力和人才,家族有着私塾、图书馆、私家兵,重视读书教育和武术训练。这些门阀虽然可以抗衡皇权,可惜的是,这些家族没有像英国一样,制定一个宪章,成立一个国会,限制皇帝的权力。门阀虽然被灭了,但此后,全国也再没有一个能够抗衡皇权的阶层,导致元明清三朝,皇权高度集中,一人说啥,全国就要啥。
一、西汉建立,门阀世族的诞生 关于他们的故事,还得从西汉初年说起。刘邦灭掉项羽建立西汉后,大封开国功臣,不仅赐给他们世袭爵位,还赏给大片封地并免除赋税。可刘邦没有料到,这份“开国福利”,竟意外滋养出第一批特权阶级,这个特权阶级成为门阀的最早雏形。 我们最为熟悉的“汉初三杰”之一萧何就位列其中。萧何因辅佐刘邦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酂侯,他的后人家族借着这份荫功在整个西汉王朝历任要职,短期内最著名的代表是萧彪和萧望之。萧彪官至侍中,退休后迁居东海郡兰陵县,兰陵萧氏由此形成。萧彪繁衍四世后,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萧望之诞生。萧望之历仕汉武帝、汉昭帝、汉宣帝、汉元帝四朝,位列三公,推动“昭宣中兴”形成,权力和功绩皆一时无两。 更厉害的是,自萧彪开始数百年间,兰陵萧氏出了 6 位皇帝、29 位宰相,其中包括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及继承者,南梁的开国皇帝萧衍及继承者,南齐宰相萧思话、南梁宰相萧缅、萧嶷等人。可以说,兰陵萧氏到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当时顶级士族门阀。 有萧规当然有曹随。以军功定天下,以“无为而治”安天下的曹参,西汉建立后,刘邦封他为平阳侯。曹参的后人世袭侯爵,但随着推恩令的不断削弱,外加被牵扯到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,昔年辉煌已然不再,但家族势力依然庞大。曹参的后人中,有兄弟俩,一个叫曹节,另一个叫曹潀。曹潀一支一直留守在祖先封地平阳,他们一边跻身朝堂权势,一边靠着特权垄断平阳的盐铁生意,连周边郡县的盐商都得向其缴纳“过路费”才能通行,甚至通过勾结官府,将盐铁定价权牢牢攥在手中,逼得小商贩要么破产要么依附。曹节这一支离开平阳,迁到沛国的谯县。曹节有四个儿子,老四季兴便是曹腾,曹腾嗣子是曹嵩,曹嵩长子就是那个在东汉末年兴风作浪的曹阿瞒曹操。 所以,当乱世英豪也是有门槛的,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,更不是一个织席贩履之徒,就能揣着把水果刀靠近熟睡的董卓。至于织席贩履之徒终究也能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,只是时代的怪胎,从草民到草莽,概率比中状元还低。当然,当时还没有状元这一说。 扶刘邦上位、杀刘邦老婆的灌婴封颍阴侯,当然,封侯是因为他的王牌军对刘邦的军事帮助,杀人妻是后来的事。灌婴的后人在颍川扎根,凭借家族世代积累的财富兼并土地,巅峰时占据颍川近三分之一的良田,还通过“灾年放高利贷、丰年低价收地”的手段扩张,颍川太守到任后必先登门拜访,否则政令连县城都传不出去。 最传奇的还得是一个叫杨喜的人,他也在西汉立国后被封侯,但他是事红人不红,知名度没有前面几位的高。楚汉战争时期,杨喜还只是个普通士兵。项羽垓下兵败后,刘邦放话,得项羽尸身者可封侯。项羽逃到了乌江,因担心因兵败见到江东父老时羞愧,不肯过江,自刎而死。追至跟前的汉军一拥而上,争抢项羽的尸体,杨喜抢到项羽的一条腿,被封为赤泉侯。杨喜的家族自此在弘农立足扎根,他们不仅手握大片封地,还涉足冶铁业,凭借优质铁器远销关中的生意积累巨富,甚至建立起私人冶铁作坊,招募流民为工匠,慢慢发展成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家族,并经过几代经营,成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。 到西汉末年,弘农杨氏已成为关中数一数二的大家族,为后来东汉时期“四世三公”的辉煌打下基础。顺嘴提一句,这“三公”中的第一代“三公”杨震,大多数中国小朋友在启蒙阶段就听过他的事迹。话说有一个叫王密的人,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,特意在深夜怀揣十斤黄金前来表示,并说:“夜深人静,无人知晓,大人可安心收下。”杨震年轻时隐居教授儒学二十余年,弟子数千人,被誉为“关西孔子”。面对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,关西孔子直接没给一点面子,正色道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!何谓无人知晓?”这就是流传千年的“四知拒金”。 言归正传。这些荫功侯位产生的大族门阀和地方豪强虽然势大,但终西汉一朝,地方豪强还只是有背景的地方“土霸王”,虽有土地和财富,但权力未延伸到中央,至少不能左右和抗衡皇权。 二、东汉,门阀世族可与皇权抗衡 西汉末年,具体为汉元帝以后,政治逐渐腐败,外戚和宦官的势力逐渐崛起,王莽横空出世,天下大乱,于是,这些地方土霸王们终于等到了向中央渗透的机会,他们或拥兵自重,或资助义军,在乱世中争取政治资本。 以邓禹为首的南阳邓氏、以耿弇为首的河北耿氏等新豪强,直接捐钱捐兵帮刘秀打江山。邓禹作为刘秀的“云台二十八将”之首,不仅自带数千家兵追随刘秀,还动员南阳宗族捐献粮草,其家族庄园提供的军粮一度占据刘秀军粮供应的三分之一,成为刘秀军中的“后勤支柱”。 耿弇家族则凭借在河北的影响力,为刘秀招揽了数十万河北骑兵,家族掌控的私人武“耿家军”更是成为征战核心力量,在刘秀夺取天下时立下不世之功。可等到刘秀登基建立东汉后才发现,这些当初帮他上位的豪强,已经升级为“管不动”的世家。 东汉的建立本就离不开豪强支持,刘秀自身也是南阳大地主出身,云台二十八将多为地方豪族,就像“股东凑钱开公司”,皇帝根本难以打压“大股东”。比如刘秀想清查土地以规范收税,结果世家不仅集体隐瞒田产,甚至敢暴力抗税。南阳邓氏公然组织家丁殴打前来清查的官吏,河北耿氏则干脆谎称土地为“军屯禁地”,拒绝官府介入。这些世家还建立起“针插不进、水泼不进”的庄园经济,一个大庄园动辄占地数百顷,包含农田、桑园、鱼塘、手工作坊,能实现自给自足,园内佃客、私兵众多,地主拥有行政、司法甚至生杀大权。 弘农杨氏的庄园里,曾有佃客因欠租被打死,地方官却不敢过问。当时的地方官无奈地跟刘秀说,河南、南阳这两个地方不能查。具体说,这两地盘踞着三大硬茬:邓皇后家族邓氏、阴丽华皇后家族阴氏,再加上已崭露头角的弘农杨氏,权势连皇权都得让三分。 东汉一开国就带着“病根”,连刘秀这样后世称颂的开国明主都没辙,只能不了了之。而这种世家压过皇权的局面,到东汉中后期更是愈演愈烈,大量土地和人口被豪强控制,国家税收来源急剧萎缩,中央政令在地方的话语权不断降低。 当时,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,负责给朝廷“举荐品行优良者为官”,但地方大族的世家借着察举制的漏洞,慢慢把选官权攥到了手里。其中具体的一个漏洞就是“举孝廉”。朝廷让各地举荐品行好的人做官,可这些大族举来举去全是自己人,不是自家子弟,就是依附自己的门生故吏。反过来,这些被举荐的人当了官,又接着举荐大族的孩子,如此循环往复,官职被他们牢牢垄断。 然后是汝南袁氏,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,都从袁绍那里听说了他“四世三公”的显赫家族,即汝南袁氏。在西汉平帝时期,有一位儒学博士,名叫袁良。袁良的孙子袁安,从小承袭家学,研习《孟氏易》,刚进入体制内就担任汝阳县功曹,后以孝廉获举,官至司空、司徒,自此为后来显赫的家族奠定了基础。袁安在任司徒时,一次就举荐了 5 位宗族子弟担任州郡要职,当时民间甚至流传着“汝南袁氏,门生故吏满天下”的说法。 后来三国时袁绍能快速集结力量讨董,正是靠着家族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支持。 除了以上这两家,颍川陈氏也不容忽视。从陈寔开始,家族世代以儒学传家,陈寔之子陈纪、之孙陈群连续三代在东汉为官,凭借“德行声望”垄断颍川地区的孝廉举荐权,当地有“颍川士大夫,不出陈氏门”的俗语,就连曹操早期都曾依附陈氏获取人才支持。此外,西汉末的大庄园主、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樊重及后人经营起来的南阳樊氏,和“扶风窦氏”等也通过联姻、举荐形成利益网络,比如樊氏与阴氏通婚,窦氏与邓氏结盟,互相扶持垄断地方权力。也正是这个时候,士族门阀真正成了能和皇权分庭抗礼的势力。 三、隋朝收回门阀的权力 隋朝统一全国后,皇权正式着手收回权力。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,斩断门阀垄断官职的路径。隋炀帝开创科举,试图以寒门子弟打破世家对朝堂的把控。但盘根错节的门阀早用实力守住了根基。 隋文帝推行均田制、清查隐田,崔、卢等家族将田产拆分给亲族、门生,甚至伪造田契,把土地登记在佃户名下,官府查了半年竟无半亩收获。这种局面到唐太宗时更显尖锐:即便科举已经推行,朝堂半数官员仍出自“五姓七望”(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、博陵崔氏、赵郡李氏、陇西李氏)。在这些世家眼里,李唐皇室虽执掌天下,不过是胡汉杂糅的军事暴发户,他们自认为以儒学礼法为根基,传承数百年的正统门风,远非靠军功起家的李唐皇室可比。 清河崔氏曾公开拒绝与皇室联姻,称 “吾家累世衣冠,岂与胡虏通婚”,赵郡李氏也宁愿与博陵崔氏通婚,也不愿接受皇子赐婚,气得唐太宗直言“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”。 更让唐太宗不满的是,这些世家通过“内部通婚”形成封闭网络,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世代联姻,太原王氏则与赵郡李氏通婚,互相巩固地位,甚至不与其他士族往来。 彻底让唐太宗动怒的是,他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编《氏族志》,结果高士廉仍循旧制,把清河崔氏排在第一,李唐皇室却排在第三。唐太宗当场怒斥:“这些世家世代衰微,全无像样官宦,还敢狂妄自大!我朝功臣打天下立功劳,难道比不上他们的空名头?”盛怒之下,他要求以“今日官品人才”为等级,将皇族立为第一,外戚长孙氏升为第二,清河崔氏则降为第三。 即便皇权施压,这些世家的门第优越感仍硬气十足。博陵崔氏依旧只与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等顶级门阀通婚,对李唐皇室的赐婚置之不理,甚至私下仍称“崔卢郑王,天下望族”。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,世家门阀凭借家世横行七百年的特权,终究还是败给了时代的洪流。唐末黄巢起义横扫全国时,专门盯着五姓七望等顶级门阀的庄园和聚居地下手。这些庄园既是士族财富的核心,也是压迫农民的据点,起义军对其恨之入骨。 清河崔氏在博陵的祖宅被焚烧殆尽,珍藏数百年的家谱、典籍化为灰烬,族中收藏的青铜礼器、名人字画被洗劫一空。范阳卢氏族人惨遭屠戮,仅在涿州一地就有上千名卢氏子弟被杀,尸体堆积如山,连婴儿都未能幸免。荥阳郑氏的藏书楼藏有上万卷珍贵古籍,被起义军付之一炬,传世的郑氏家训也因此失传,家族积累的学术财富毁于一旦。太原王氏的田产被瓜分殆尽,留在故土的族人流离失所,有的甚至沦为乞丐,曾经富丽堂皇的庄园被拆毁,木材、砖瓦被起义军用作军资。弘农杨氏则因与唐皇室有联姻关系,被起义军重点打击,祖祠被捣毁,历代祖先牌位被焚烧,积累数百年的家底几乎被洗劫一空。 眼看世家门阀奄奄一息,朱温又补上了致命一击,就是文头提到的白马驿之祸。被诛杀人员还包括清河崔氏的崔远、荥阳郑氏的郑綮、太原王氏的王溥等顶级门阀代表。白马驿之祸不仅瓦解了李唐朝堂核心势力,诛杀了门阀核心官员,更彻底摧毁了士族的政治根基。至此,和皇权博弈了七百年的世家门阀,在黄河的滚滚浊浪之中彻底终结,只留下一段段关于曾经阔过的笑谈。 赞(3)
|
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541
威望:57 點
金錢:6815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0-11-22
|
红色家族呢,什么时候GOGO
|